31.1.10

如果你愛我,你會對我說真話嗎?



上星期看了老戲骨羅拔迪尼路主演的電影 "Everybody's Fine",本來以爲是一部輕鬆小品,怎料從一開始,已經非常悲哀,漸漸發展下去,那種低氣壓愈來愈讓人透不過氣,悲哀的感覺也愈來愈深,到所有真相揭終時,戲院裏只有觀衆壓抑地抽泣的聲音。

想不到連《阿凡達》都嫌太沉重不敢看的我,終於還是落得眼紅紅收場。


(打算要看這電影的朋友們,不要看以下的故事大綱!)



故事一開始,寡居的爸爸興高采烈的準備四個兒女的周末探訪,然後,兩子兩女,一個個說不能來就不來,大家一句 "I love you dad"便bye bye,多說一句都無謂。於是,生病的爸爸瞞著醫生,獨自上路,走訪全國逐一看望孩子,打算給他們一個驚喜。

第一站是紐約。他要看自己的畫家大兒子,結果摸門釘,一個人坐在大廈外直到深宵。老人挽着行李時疲累落寞的身影,令人難過。離開時,他經過一家畫廊,看到兒子的作品陳列在櫥窗中,想起兒子小時候夢想當畫匠,而他鞭策兒子要立大志成爲藝術家,要讓家人驕傲。兒子總算出了人頭地,他也安慰了。第二天,他在兒子門縫下放下一個信封便離開紐約。最終,還是沒有看到兒子。

第二站探望在芝加哥身居高職的女兒。女兒的公寓大得像個resort,連哥爾夫球練習場都有,然而卻沒有歡笑,不是一個家。一家三口關係緊張古怪,孫子公開和女婿作對,女婿客氣而冷漠,兩天穿着同一件襯衣,女兒心事重重,謊話連篇。本來想和他們住上一兩天,結果女兒千方百計要在第二天便把他送走,謊話卻漏洞百出。委屈的爸爸卻沒有拆穿,沒有怨懟,還說看到過照片中的大房子,見過孫子,參觀過女兒工作的地方,已經是一個很好的旅程了。他說,沒有預先安排的旅程就是這樣的了,他難過,但仿佛沒有太意外,仍然堅持要繼續行程,還阻止女兒通知弟弟。

第三站到丹佛看在樂團工作的兒子。一心以爲兒子是樂團指揮,怎料原來他只是一個鼓手。他不羈、散漫,根本沒有打算要創出一番事業,覺得打打鼓便很適合他。説到婚姻,他的態度也無棱兩可。父子起初吵架,後來終於有一點點坦誠對話,父親對給了他們這麽大的壓力道歉,說怎樣也愛他們。然而,他沒有機會更認識兒子便又被謊稱要出國演出的兒子送走。

這次禍不單行,不但趕不上巴士,要坐順風車才能轉搭火車,還在火車站出了意外。因爲同情一個流浪青年,主動給他錢,卻因爲太儸嗦,要求青年回家,說謝謝,惹怒了青年,扭打起來。雖然這個老父很好打,但長期病患的葯卻被狼心的青年踏過粉碎。失去藥物,固執的父親還是堅持要完成旅程。看到老人把地上混着塵埃的粉末撿起來放進口袋,讓人心酸。不禁想,一位慈父,爲什麽要落得如此待遇,被兒女像人球般踢來踢去?

最後一站到拉斯維加斯看擔任舞蹈員的小女兒。四個子女中,小女兒總算是最熱情的一個,表現得最開心。從小喜歡跳舞的小女兒終於成爲舞蹈員,住在漂亮的大公寓。雖然最後他們出去晚飯的節目被朋友要求幫忙託兒而告吹,但是爸爸總算安樂地和小女兒過了大半天。但是,他知道,公寓並不是女兒的,只是借來裝裝的,至於舞蹈員的事,誰知道呢? 送父親飛機時,她展露出最甜美的笑容,然而父親一轉身,她努力提起的嘴角垂下來了。她的鼻子泛紅,雙眼迅速潮濕。Drew Barrymore這個鏡頭,一改我對她的印象,從喜到悲的演繹那麽流暢傳神。

短短幾天,這位重病的老父不能坐飛機,只能以陸路走訪全國,但因爲失去藥物,最後回程時終於坐上飛機趕回家,卻心臟病發。

夠慘情了吧?怎料,在這表面的故事下,原來隱藏了一個更難過的大秘密!

大兒子根本已經不在紐約,早已前往墨西哥。喪母之痛讓本來已經壓力很大的他深受打擊,染上毒癮,還在墨西哥被捕。這解釋了爲何父親沒找上他。

長女因爲要前往墨西哥探聽消息,迫不得已要打發父親走。同時,長女其實已經和丈夫分開,因爲丈夫有了第三者,所以他們的兒子才如此痛恨父親。

小兒子從來不想做職業指揮家,覺得爸爸跟他們很大壓力。母親生前還有傾訴的對象,對著父親,卻有口難言。他沒有女朋友,因爲他不喜歡女人!
還有,其實他也沒有要出國的演出,他只是因爲大哥被捕,在還沒有弄清楚情況前不知道如何面對父親。

小女兒說要照顧的朋友的女兒,原來是她自己的私生子。帶著孩子過來要求幫忙得女人,其實是小女兒的伴侶。

心水清的爸爸,其實很多事情都已經猜得七七八八,他也知道大兒子出麻煩了,他只是沒想到當三個兒女出現在他病床面前,終於對他說真話時,帶來的消息居然是:大兒子在墨西哥吸食過量毒品已經過身了!

電影的最後,編劇折磨了觀衆兩個鐘頭,終於發了慈悲,寫了一個算是好結局。聖誕節,三個兒女回家看爸爸,大女兒帶了新男朋友,小女兒帶了伴侶和嬰兒,一家人高高興興的過節。



到字幕落下,我走出戲院,耳邊聽到的還是到處觀衆飲泣的聲音。對於一個想輕鬆度週五的人來説,這實在是一部很sad很sad的電影。

但是我卻慶幸選了一部好電影。故事用了很多比喻,很多角度,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鋪排,很多情節都很細膩動人,發人深省。

就像一開始,老父在火車上向陌生人解釋自己退休前的工作。他是一個為電綫杆鋪上塑膠外層的工人,幾十年來,多少公里的電纜也經過他的手。看似枯燥的工作,他卻引以爲榮,他覺得,因爲他的工作,才能讓人溝通無間,才能把人與人的關係拉近。但是,非常諷刺地,三個孩子不斷秘密電話會議,討論大兒子在墨西哥被捕的事,這位父親卻像他的電纜塑膠外層一樣,被隔絕在外,一點都聽不到。

就像一個晚上,找不到大兒子,老父在一家通宵營業的快餐店遇上一個九十幾歲的老人,說:“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有人和你握手,你記得數數自己有沒有得回五只手指。”人與人之間的城府之深,不言而喻。

每一次父親結束行程之前,也會問孩子:“你快樂嗎?”孩子有的訝異,有的黯然,有的神色複雜,但是都總是會說:“我很快樂。”爸爸明知道是謊話,卻只能點頭說:“快樂就好。”心理那麽難過,爲什麽孩子能對亡妻無所不談,卻不能對他坦白。

知道後來,在他心臟病發後,有一段疑幻疑真的夢境。夢裏兒女都變回來小孩子的模樣,時空確是現在。他質問孩子爲何欺騙他,責駡孩子不認真不尊重他的問話。他說自己該如何對亡妻交待,如果對她說。孩子終於承認有很多事情瞞着他,因爲母親是一個聆聽者,而父親卻是一個説話者,永遠的説話,提供意見,提出要求,逼着孩子符合他的期望,卻給了孩子太大的壓力,甚至將大兒子推上絕路。夢裏的女兒說:如果你愛一個人,你不會問他很多問題,不會逼他說他不想說的話。你會說他想聽的話,你會說你很快樂。如果父親要向亡妻說什麽,至應該說孩子都很好就是了。(因此電影叫“Everybody's Fine?”)

要加強老父喜歡説教的形象,在火車站那一幕,他甚至要教訓一個流浪漢。本來,流浪漢根本不想跟他説話,他硬要問人家父母是否知道他在這裡,如果給他錢,他會不會回家。給了錢後,又怪責爲何青年不道謝,終於惹怒那個邊沿青年,惹他想搶劫老人,並在衝突中故意踏碎了他的葯瓶。

電影接近尾聲,有一個催淚情節,就是當他重回紐約,回到畫廊想買回兒子的遺作,畫廊的女孩子給他找到一幅“很另類,不商業的好作品”。一拿出來,畫的居然是電綫杆!雖然父親給了他很大壓力,逼他成功,雖然他的生命不快樂,然而,在他心裏,還是惦記老父。一看到那幅畫,我的眼睛也就潮濕了。

離開戲院,我還是想著這個“Everybody's fine”: 愛一個人,就會報喜不報憂的論點。這無疑是編劇的一個觀點,但我還不知道我是不是認同。

我明白,有一些話永遠不必問,不要說。我也明白,聰明的女人不要不停的問問題。別人不願意說的,永遠不要問。

但是,愛一個人,就只能自欺欺人地說我很快樂嗎? 說至親想聽的話,是“我很好”,而不是真話嗎?爲人父母,肯定選擇後者。爲人夫爲人婦爲人情人者,我相信,我們也渴望我另一半不要把我摒除在他/她的世界之外,只對我們說敷衍的話。然而,我卻明白,問下去只會把人愈推愈遠。電影中那位默默聆聽的媽媽,其實是那麽苦心,那麽壓抑着了解兒女的焦急,逼自己聽而不問吧。

如果因爲愛我,而違心的對我說你很快樂,我明白,我感謝你的苦心,但是我寧願你說真話,我寧願你給我機會聆聽、分擔,而不希望你只對我報喜,卻讓別的知己分憂。

同樣,我傷心時,我渴望可以在你面前哭,我渴望你會包容我的一切,甚至承擔我的過錯,我的傷悲。但是,當我傷心得不像言語時,請你放過我,請不要問我,只需擁抱我。有一天,我會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