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4
城市的節奏
那幾天,天氣很好,出去溜達溜達,很舒服。這個城市,人們彷彿都很悠閒,很舒泰,很知足。他們都覺得在大城市生活,除了為了生活,不一定是最好的。他們都覺得在成都生活很不錯。因為他們的悠閒愉快,我作為一個異鄉人也覺得比較悠閒愉快。
回到香港,從smartphone屏幕中抬起頭來,忽然發現這個城市很寂寞。人們的步伐那麼快,那麼快。我用眼睛努力地和這個世界,找尋一點聯繫,可是卻沒有遇上誰的眼光。我只感到倉促的腳步在身旁響起,我只聽到人們耳機中偶然漏出來的聲音。在這擁擠的城市,我們之間的距離那麼近,卻沒有任何交集。
選擇一個人獨立的過生活,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每過一年,需要的勇氣就更大。但是,我會勇敢地生活。我會繼續努力。
25.5.10
上海世博歷險記(三)5大笑話
地點:浦東4號入口附近
事件:
早上九時多,數十同胞通過入園安檢,向園内奔跑。是奔跑。“衝啊!” 我和朋友立刻讓開,以爲自己上了古戰場,同志們在上陣殺敵。
然後,身旁一位女同志越過,口中大喊:“加—快—步—伐!!!!”
我和朋友笑出來了。
很快,我們便發現,愚蠢的是我們,那個早上,我們因爲沒有奔跑,只能進到泥泊爾、約旦、摩洛哥館。
這是什麽館?
地點:每個有人排隊的地方
事件:
數十同胞從四方八面飛奔到隊伍中,然後,過了很久,終於開口問:“這裡排什麽館?”
很多時候,他們聽到的答案,卻會讓他們慘叫。例如:
“這是XX館。”
“什麽?不是YY館嗎?”
“不是。”
“啊!那YY館在哪?”
“這裡是進法國餐廳的。”
“進去用餐能參觀嗎?”
“餐廳跟展覽部分是分開的。”
“啊…”
“這裡是法國館紀念品小賣部。”
“不是進館?”
“不能通過的。”
“啊...”
最搞笑的發生在土耳其館小吃亭外面。我排隊買冰淇淋期間,不停有人問這裡是否排隊進館的。那個可憐的義工,只能重復一遍一遍的說“這裡是排隊買土耳其冰淇淋的。”
我跟朋友說:“可憐,倒不如放個告示牌説明好了。”
我後面的是兩個香港少年。聽到我的話在我耳邊尖叫一聲:“死啦!原來只是賣雪糕的!不是進土耳其館的?!死啦!排錯隊啦!”原來他們聼不懂工作人員的普通話,差不多排到他們才赫然發現他們排錯隊。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If something’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not true. 進館的隊伍,是不可能短的。
一天世博園,一天去醫院
地點:酒店門外
事件:
一對深圳來的夫婦,聽到我和朋友在約車去世博園,主動攀談,講述自己前一天的經歷。
“唉!裏面的秩序一塌糊塗,說中國館要約,還不是讓很多人 “混”進去了,很多人從出口進去,還不是放進去了?這麽辛苦,還不如看我們深圳的世界之窗!去世博這麽擁擠,真要了我們的命!“
我問:“那你們今天還去嗎?”
“不!這麽一搞,我現在要去醫院啦!”(咳嗽)
蝴蝶能拿嗎?
地點:寧波案例館
事件:
館裏工作人員爲了展示當地是梁祝故鄉,有很多蝴蝶,不停的從一曡曡紙盒中一手抓一把蝴蝶丟往上空,讓遊客感受滿天蝶舞。蝴蝶落在又驚又笑的遊客身上,一位女士胸前就停了三、四只。我朋友背包上也有一只半個巴掌大的粉蝶。離院時,朋友叫我幫她把蝴蝶拿走。但是,對我來説,蝴蝶不過是長了顔色翅膀的蟲子,我不敢碰。
於是,朋友對工作人員說:“蝴蝶...可以拿走嗎?”(她的意思其實是“可以幫我拿走蝴蝶嗎?”)
工作人員欣悅的說:“沒問題!蝴蝶送給你!”
我在旁爆笑,幫忙說:“不,她是說,請你幫她拿走吧!”
插隊大嬸和隔音玻璃
地點:漢堡城市案例館
事件:
基本上,那不是一個熱門的館,等候進場的隊伍也不長。在我們快要排到前面館,而工作人員正在放上一批遊客進去的時候,一位大嬸忽然衝到前面,一邊回頭呼喚同伴:“快過來呀!”後面的遊客紛紛投訴。工作人員問她:“你原來排這裡嗎?”我氣憤的說:“才不是!”
話沒有說完,大嬸已經推開國内工作人員衝進去了。然後,工作人員攔住了其他的人,她的同伴還在一大堆人後面。
然後,沒多久之後,我們看到那位大嬸的臉出現在玻璃門後。她面部表情豐富的在說些什麽,但是工作人員背向她,沒有看到。然後,她開始漲紅了臉,手舞足蹈,仿佛在講髒話在咒駡誰。大概是投訴工作人員把她一個關在裏面,讓她和同伴分開了。她不停揮手,在玻璃後我們卻聼不到一點聲音。館外恢復一片寧靜,大家微笑看著她的表演。
這個漢堡館,主題是建築物料,裏面的展覽提到他們的三層夾層的牆對保溫的好處,看來,他們的玻璃對隔音也很不錯。
上海世博歷險記(二)最不喜歡上海世博的5個理由
無窮無盡的人龍
本人進園兩天,看到的等待時間記錄是石油館的四個半小時,當然,大部分熱門館的等待時間也要兩、三小時。
你不要以爲你買了三天、 七天門票就可以把所有的館都看一遍,如果你像我一樣,覺得花費三個鐘頭排一個館是不值得的話,給你一百天,你也永遠不會有機會擠進最熱門的館。
更可惜的是,很多遊客都把重點放在蓋章和進館的數目。大家奮力地跑,努力地排隊插隊,擠到入口,進了館以後,卻又努力的推開人群,擠到出口。很多人根本沒有心情在館裏流連,欣賞展覽和個中的設計心思,以及了解每個展館希望傳遞的信息。有些人,看到朋友在排隊,就把護照交給別人,叫別人代爲蓋章。有些人,一進館已經在想下一個要跑到哪裏。這種遊覽方法,實在有點本末倒置。
太多劉翔粉絲/跨欄選手
沒有辦法擠進熱門館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嚴重的插隊情況。根據本人的經驗,每排一個館,都會有人想插隊。常見的招式包括:
以爲自己是劉翔,在zigzag的人龍中橫向跨欄越過人群插到最前面。
以爲自己是F1賽車手,在人龍移動時,趁轉彎位衝上前内圈爬頭。
裝傻,頭仰仰目無表情的爬頭,被發現又目光呆呆的跟在你後面(其實已經打了你後面的遊客的尖)
裝無辜,說有同伴在前面,自己被丟下。既然不是一起來,這是原因嗎?不願等你,會撇下你的也是朋友嗎?
裝可憐(只適用於小女生),在“出口”跟工作人員慘兮兮地說:“我只欠一個蓋章,可以就讓我進去蓋一下嗎?”於是,電車男發揮他前所未有過的權利,威風凜凜的說:“好,進去吧!”
如果你不自衛,只會愈來愈多人佔便宜,插隊的人,很多時候先來一個,成功後會在呼朋喚友一起過來。你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忽然被“一條村”插了隊!
舉辦世博,本來爲了展示中國新面貌,文明先進的一面,結果因爲仍然低劣的國民水平,給與遊客很不好的經驗。不但插隊現象隨處可見,有時候,插隊的人還會惡人先告狀把排隊的人武力推開再高聲喝駡。守規矩排隊的人需要很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堅持,因爲,好人不會有好報,到底自己時文明還是白痴,需要高度智慧,才能調解這種内心掙扎。(滿地垃圾當然不在話下)
失敗的文化交流
本來爲了促進文化交流的一場盛會,因爲祖國人強馬壯,把老外都擠出館外。以本地參觀人數、現時的展期長短,開放時間,根本沒有辦法給與足夠機會外國遊客參與。中國館到底是爲了向外國朋友介紹國内文明文化,還是爲了給中國旅行團自我陶醉的呢?
就個人經驗所見,兩天看到的老外人數不足三十人,而且很多都只是在浦西的展館外溜達,而不是在進館的隊伍裏。終於看到有歐洲遊客在排展館,該館發的導覽資料居然只有中文!而那個是一個歐洲的展館!天啊!這個世博,到底是讓各地人民聚首一堂,認識世界文化,還是只是讓外國投資設一個巨型版“世界之窗”,只爲了讓國内同胞過過癮?
坐車的時候,也會聽到一些外國遊客有點抱怨,爲什麽他們千里迢迢來到中國,什麽都看不到?爲什麽不能給他們一些特別的國外通行證?
當然,你可以說世博不是外國人的專利,先到先得,中國人有同等權利。但是,對於永久的建築如中國館,難道本地人就不能禮讓一下嗎?到底,中國人到上海的機會總比外國人多吧?
困乏的資源
曾經有人害怕我們的世博不夠擁擠,不夠面子,拼命鼓勵國民參觀,那實在太低估我們同胞的力量了。紀念品供應商、 參展團體,看到陡低估了入園的人數,以致園内很多資源都求過於供。
給人收集蓋章的紀念品世博護照一早賣光了,連續數天都來不及不貨,要收集蓋章,下次請早!
買到護照也不要太高興,星期天就看到荷蘭館貼出告示:因爲蓋章被損毀及部分被盜,蓋章暫時停止。
同時,瑞典館會送你乒乓球的互動機器人被玩殘了,不能動了,也不會送你乒乓球。
以爲主題館可以預約,一定能看嗎?不錯,預約機隨處可見,但“XX館已無預約資源”的告示同樣隨處可見。而就星期日經驗所見,XX館包括“所有”主題館!
進不到館,想享受一下外國館的小吃嗎?比利時館的比利時冰淇淋配巧克力賣光了,我進去兩天,基本上沒有遇上過不賣光的時候。
環保的矛盾
環保、 sustainability living是很多主題、國家、 城市最佳實踐館的主題。然而,一場世博,卻造成難以估計的建造廢物、還有對生物的影響。
一個一個宏偉的館,很多都美輪美奐,部分館的建築材料跟永久建築物無異。不錯,效果令人讚嘆,然而,有一些建築構成部分真的是必要的嗎?如某國内企業館的樓梯跟一座商業大樓一樣:鋼材扶手玻璃圍欄加雲石地,真的需要鋪雲石嗎?
在某某展館,有一個主題是鄉村和自然,工作人員爲了展示當地是梁祝故鄉,有很多蝴蝶,不停的從一曡曡紙盒中一手抓一把蝴蝶丟往上空,讓遊客感受滿天蝶舞。結果呢,蝴蝶被擺佈得奄奄一息,落在地上,不停被遊客踐踏致死。我對工作人員說:“你把蝴蝶撿起來吧!會被人踏死的!”回答是:“沒關係,蝴蝶在休息。”於是我只好繼續踏過屍橫片野的路。祝英台死得很無辜!
上海世博歷險記(一)最喜歡上海世博的5個地方
很多展館的内容都很豐富,很多國家都希望把國家的不同面展現給觀衆。然而,就像我們平時做presentation,内容太多,反而失去重心,沒有留下特別讓人難忘的單一印象。
甚至,“雖小亦強”的盧森堡,強調自己作爲森林城市的特色,整個展館,本身就是一座紅山,而紅山上長滿鮮花植物。漫步館裏就像是在花園裏一樣!也許你不知道盧森堡是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但你會記得這個森林城市,雖無海灘,但你還能沉醉在如海的一片森林中。
豐富的視覺效果和特效
我喜歡一種體驗,不單是看平面展覽,而是透過不同媒體獲得嶄新的體驗。很多展館,都透過熒幕的立體設置,造成了很特別,震撼的視覺效果,如西班牙館一進去,遊人便走進一片漆黑,然後,你的四周,忽然被自然景象包圍,再豐富的視覺效果和音效當中,忽然一個舞孃在你面前升起,隨著音樂大跳菲林明。當然,西班牙館的巨型嬰兒也謀殺了不少菲林!但我覺得一進館的設計實在太妙了,漆黑中你根本看不到其他人,那一刻,你只會集中在眼前的一切!
又如城市地球館的地球大投影,仿佛不停轉動的大地球,讓你快速感受到我們所帶來的地球的變化。
電網館的魔盒,把整個“影院”變成一個盒子,人站在當中,每一面都是屏幕,更有立體感。
還有信息通訊館的互動裝置,你看着眼前的大屏幕,忽然人物又會跑到你手中的裝置,忽然影院頂部居然有那個人物的實體在頭頂掠過。整個體驗,sell互動,其實很 low tech,那個互動裝置應該也很便宜,但勝在有心思。
當然,我進不了的德國館聲控球體,石油館的IMAX電影等,肯定也非常精彩。
喧鬧中的寧靜空間
有時候,我覺得整個世博園區裏的步伐都太匆忙,地方都太擁擠。本來打開了文化交流之門,我們卻往往擠不進那扇門。因此,我最喜歡有寬闊廣場的展館,就像剛才提到,感覺悠閒的丹麥館。
還有,英國館出口的大廣場,簡單的設計,像是起伏的山坡,遊人在上面歇息,小孩在翻跟斗,我和朋友在慢慢打開三角腳架拍照。這裡沒有人插隊,沒有人推撞,沒有人趕時間,終於,大家享受到一刻恬靜。
荷蘭館更設有開放的廣場,不用排隊進館,也能在廣場上流連,近距離欣賞展館,在“草坪”上跟“小綿羊”遊玩拍照。展館的主題是快樂街,它誠然做到了。在這裡,人人都可以快樂地分享荷蘭館的一份體驗。
當然,在廣大的園理,在三十多萬人群當中,其實還有很多空間。例如園區裏的高架通道,你可以在那裏居高臨下,同一時間感受樓下的熱鬧和樓上的寧靜。還有浦西實物案例館區,有很多特色建築,除了環保房子,還有皇城、中國古代庭院、西式玫瑰園。在這裡,你可以慢慢溜達,慢慢享受。別忘了,我們不是來打仗的。
不費分文的精彩表演
OK,世博的巡遊不能跟迪士尼比,往往冷冷清清,沒有人理。但是園裏的確有非常精彩的免費表演!強烈推薦浦西1號門附近的CHA秀。
這個CHA秀,每天4場,是上海世博特別請來擔任原創駐場舞台秀的團體。CHA是茶的意思,講的是茶的歷史、茶的神話、茶道等。表演結合音樂、故事、雜技的元素,有點像中國特色版的太陽劇團。
他們真的很厲害,9人疊羅漢還能跳繩,拉斯維加斯名聞天下的「O秀」有的高難度動作,CHA秀也有,難度甚至更高,而「花棍」中的兜轎子、「燈上芭蕾」的三節單腿站、「抖杠」中的站肩翻騰等等,都是世界級的難度,也都看得觀眾大聲喝采。
如果沒法排到一流展館,看了CHA秀,你真得會覺得,你花的入園門票都值回票價了。
等候時間最短的美食文化之旅
很多展館的等候時間一聽就讓人卻步,我那兩天中,沙特、法國、意大利、瑞士、德國,朝九晚九都沒有清靜過,等待時間總是要兩個半鐘頭以上。
但是有一條shortcut,可以讓你靠近展館,也感受感受人家民族的氣息。其實,很多展館,都附設餐廳,小吃亭,而且入口跟展覽區是分開的。如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有餐廳,荷蘭、比利時、土耳其館等有特色小吃攤子。
話説我進園第一天,還看不開,覺得排隊一小時以上是發神經的,於是一個早上,我只能進不用排隊的尼泊爾、約旦、摩洛哥。然後我和朋友把心一橫,走到法國館的餐廳6-Sens門外排隊。我們打開自備的小凳子,坐在這米芝連星級餐廳外。40分鐘後,我們端坐在法國館頂層5樓的露台上,在悠閒的氣氛底下品嘗紅酒佳肴。餐廳的食物味道鮮美,環境讓你有一霎那忘了自己在上海,在人口密度最高的世博園法國館。那個星級洗手間,更被我和朋友選為當天上午的highlight!
40分鐘的等待,讓我們獲得當天最高的ROI!
9.9.09
Online check in 的霎時興奮
22.8.08
傷別離
周蘇紅哭了,楊皓哭了。
從對美國、古巴,辛辛苦苦一路走來,到終於三比零戰勝俄羅斯出綫,作夜出戰五戰五勝的巴西。不知道怎樣的,上一次的火花失去了。突然間,她們好像失去了信心,自己亂了陣腳,頻頻出錯失誤。結果零比三落敗了。
就這樣,她們失落了一個拿到金牌的機會。
像周蘇紅說,其實巴西的發揮沒有她們相像中的強,但是她們卻沒法打出自己的水準。她們辜負了支持愛護她們的人,也辜負了自己。說到這裡,她的眼睛紅了,訪問她的主持眼睛也紅了。
而我,從不懂看女排,到每場必看,認得她們每一個人的面孔,名字,會為她們的出色表現而鼓舞,會為她們的失落而懊惱。看到她們的眼淚,我也非常難過。
四天前的早上,中國另一個金牌失落了。在我們四十多個金牌裏面,丟了一個不覺什麽,但因爲那時我們的一百米欄王劉翔,所有中國人都動容了。
那天早上,他的腳跟受傷患影響,劇痛難當。鏡頭拍到他的臉痛苦的扭曲了,他徒勞的踏着腳,懊惱得走來走去。
去,還是不去? 去,或許有奇跡,但也可能加重傷患,從此不能再跑。不去,京奧夢碎。
他在熱身的時候跨了兩個欄,立刻腿都彎了,他一拐一拐的走回起點,捧着自己的腿。 場内打氣的呼聲雷動,那一刻,十三億人民的期望壓在他的肩上,那份重量壓在一個血肉之軀上,那份沉痛,可能比腳上的痛更甚。
看到他痛苦的表情,旁述説:“算了,別跑了。” 我在電視前說:“算了,別跑了。” 我們都明白的。
終於,他狠狠地跺一下腳,換上為他特別設計的上衣,和所有選手準備起跑。
槍聲一響,他踏出一步。奇跡沒有出現,他根本跑不動,他只是拐了幾步,便停下來了。戲劇性的,有選手偷步,要重新開始。那一刻,他終於明白大勢已去,他回過頭來,黯然神傷。
京奧金牌夢,終究與他無緣,只能擦身而過。
事後他的教練也淚灑記者招待會,說他根本在玩命。一個人爲了圓一個夢,居然置生死於不顧,我們還能說什麽?
當天晚上國内晚報紛紛報道,頭條有什麽“飛人折翼”、“劉翔退出”,但最讓我動容的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標題,只有三個字:“傷別離”。既是因傷別離,也是傷心別離。中文的精粹就在於此!
19.6.08
偷閑一刻

18.6.08
老外東遊記
之前說了一些身為小工蜂的血淚,怎料小S說很好笑。那好吧,繼續說一些這幾天照顧老外客戶的趣事吧!
話説老外第一次來中國跟中國人打交道,非常重視跟“新朋友”的初次會面,一早已經再網上做了資料搜集,可惜他們收集回來的資料都非常“八股”,不合時宜,反而應該知道得他們又不知道。
這幾天他們都緊張兮兮的不斷發問:
- “我們派名片的時候應該怎樣派?有特別次序嗎?有特別姿勢嗎?”
- “我們進會議室的時候應該怎樣?應該站一旁嗎?”
- “我們帶了禮物來,這種禮物合適嗎?應該有誰來送?次序怎麽安排?”
- “我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留一點東西在碗裏?吃完會不會不禮貌?不吃完會不會不給面子?”
- ......
在兩天文化特訓之後,老外們都已經十分得體,還學了你好、謝謝。不過,過程中不無笑話。
~~~~~~~~~~~~~~~~~~~~~~~~
派卡片
話説我們開會的第一天已經跟他們說了,進去會議室的時候,別人給他們名片,要雙手拿,認真的低頭看看,然後說“啊,很榮幸跟你會面”之類的話,最好可以讚頌他們有多資深重要。說完這些才好拿出自己的名片。
結果,會議第二天他們最高級的老大才到。我雙手給他名片,他看到我兩手都拿着名片,便很“體貼”的把他自己的名片從數尺高空丟到我桌面上。我呆了一下,也沒有在意。然後他繼續跟其他人交換名片。我的同事剛好出去了,他便在她桌上丟下名片。後來我同事回來,向他自我介紹,送上名片,他拿了名片,說:“你有看到我的名片嗎?我剛才丟在你電腦上了。”
會議室立刻鼓噪,他的同事一起喝倒彩,取笑他:“Taboo (禁忌)!!!”
跨國大企業高級董事茫然的愣住了。
歡迎語
老外應邀參加會議,準備了材料要對自己公司的背景和能力作一個演説。我們跟他們排練他們整個演説個流程,從會議一開始那刻作彩排。他們坐下來,便開始演講。我們說,他們不可以反客爲主。身為客人,應該讓主人家先開始説話。
他們一副非常驚訝的樣子:“不能説話?要讓他們先説話?那他們會說什麽?”
我們老總(其實也是半個老外)說:“他們會歡迎你們來北京呀!”
“那我們應該怎麽回應?”
“你們就說你們是第一次來北京,很高興來到這裡,這個城市怎樣怎樣繁榮美麗,奧運將在這裡舉行,你們多麽高興能來這裡呀?”
一個個大企業高層像個小孩子似的聽着,然後又誠惶誠恐的發問:“然後呢?他們會怎樣?”
我真想說:“他們會關上門把你們吃掉!” 當然,我們嘴裏說的是:“他們會介紹參加會議的人。”
“然後我們能講話了嗎?我們也介紹我們的團隊嗎?誰來介紹我們?”
另一個人問:“我們什麽時候交換名片?”
第三個人問:“不是一進門的時候就交換了嗎?不可以嗎?”
第四個人問:“那交換名片有次序嗎?”
啤 ——
~~~~~~~~~~~~~~~~~~~~~~~~
餐桌禮儀
老外的中國客人在會議之後會邀請他們吃飯,於是老外非常緊張,擔心會在餐桌上失禮於人。
他們從座位安排開始問起,走到餐桌前應該怎樣站着等候安排,主人家坐下客人應該怎樣坐?咱們老總說明,最傳統的坐法是主人家坐在背向大門的位置,主客坐正對面,面向大門。原因是在古代,你永遠不知道會不會由刺客從大門進來,背着大門坐的人就首當其衝,因此爲了表示尊重和照顧,客人會坐在比較安全的位置,最危險的位置由主人挨好了。
然而老總自己不想坐在背向大門的位置,所以說完便道:“我們不用拘泥,隨便坐好了。”
結果,坐在“主人”位置的老外,仿佛很不安的,整個晚上頻頻往回望。笑死!
17.6.08
高級小工蜂
以前在後方做的是準備工作,現在坐在客戶旁邊,是在前綫打仗了!在後方,你可以用很多時間準備一份最好的資料,如果你要多點時間,你可以選擇不眠不休,多偷幾個鐘頭。在前綫,卻是一分半秒的緩衝都沒有的,客戶要的,立刻就要。
很多時候,客戶問我們一個問題,老闆轉過頭來重復問一遍,明知道我是沒有答案的。問我,不是要聽我説我知不知道。問我,我只能有一個答案:“立刻去看,轉頭跟你說。”
這種問題,範圍包括:
- 中國有多少城市人口超過五十萬?
- 中國各城市現在房價多少?
- 消費者怎麽看幾個中外品牌?
- 金融業這個法規明年會怎樣變更?
- 我們明天開會的地方距離酒店有多遠?(我不知道他們明天在哪裏開會)
- 司機什麽時候到?什麽時候出發吃飯?
- 我們可不可以現在要一個會議室打電話?
- 我要先回酒店,我沒有錢,怎麽辦?
所有問題,答中沒獎,猶豫有罪。
今天單是安排司機我都快瘋了。客戶出發的時間地點目的地不停的變,老闆不停問司機爲什麽沒有到,我就不停的跑來跑去,一邊打電話給司機,一邊叫秘書打電話給其他司機。是的,我忘了說,我這裡有十四個人五台車。要作變動,混亂起來,是可以挺混亂的。
就算是吃頓飯,挑菜式,照顧不同人的口味也有很多顧慮。吃飯時要跟大家聊天,人家說笑話要及時笑。上了水果要立刻打電話給司機讓他們在門外等。一頓飯吃得我胃痛。
爲什麽我要做這種瑣碎的小事?因爲比我小的都不用出席這種高度機密的會議。會議室内都是客戶公司裏的董事以上,投資銀行的代表是MD,律師行來的是兩個合夥人,我們這邊的主角當然也是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我這種小項目經理算老幾?從管咖啡外賣到司機接送到文件分派,從演講報告内容到回答客戶問題,我都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我只是剛好擠進了會議室,成爲了管理階梯最底層的高級小工蜂。
上星期我和我的小小工蜂及小小小工蜂不眠不休的準備會議文檔,十分辛苦。這個星期,小朋友們送走了我們,可以歇一下了。我們卻要繼續作戰。雖然開會吃飯跟準備文件相比沒有那麽傷神,但是要全天候應付任何時間可以發生的任何問題,其實也是壓力很大,勞累的很的。
給小工蜂底下的小小工蜂及小小小工蜂,不用心急,有一天你們會懂得。
16.6.08
北京機場Terminal 3
聽説新的Terminal大得很,距離主要大樓很遠,要坐無人駕駛列車才能到主要大樓辦理入境手續。從下飛機到離開機場肯定超過半個鐘頭。
終於,昨天晚上/今早淩晨十二點多我抵達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

從空中俯瞰,這個建築挺特別的吧!聽説這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最大的建築物!

不過聽説這個建築其實是出自HKIA的設計師的手筆的。果然,走到入境大堂,就跟HKIA幾乎一抹一樣,除了,這裡大很多倍!當時,因爲老闆在身旁,就沒有辦法拍照了。下次有機會再給大家報導。
19.5.08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孩子快!
抓緊媽媽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媽媽怕你碰了頭
快!抓緊媽媽的手
讓媽媽陪你走
媽媽怕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見你的手
自從倒塌的牆把陽光奪走
我再也看不見你深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沒有憂愁
沒有讀不完的課本和爸爸的拳頭
你要記住我和爸爸的模樣
來生還要一起走
媽媽別擔憂
天堂的路有些擠
有很多同學朋友
我們說不哭
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
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
沒有我的日子
你把愛給活的孩子吧
媽媽你別哭
淚光照亮不了我們的路
讓我自己慢慢的走
媽媽我會記住你和爸爸的模樣
記住我們的約定來生一起走
能活着,我們還有什麽好抱怨?
我很好,爸媽很好,親愛的你很好,就已經夠了。
2.28 回腸蕩氣的三分鐘
一個個故事,比任何煽情小説更令人痛心。故事沒有戲劇化的情節,記者的描述也沒有刻意煽情。正因爲如此,我們知道故事都是真實的,而且,這種故事,實際上發生了千次白次。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令人難忘的故事有這麽幾個:
她是一個年輕的母親,地震後受傷被困災場,眼看自己活不成了,臨終前她把乳頭塞進嬰兒的嘴裏,搜救人員把母子救出的時候,母親早已斷氣,嬰兒卻靠吸食亡母乳汁奇跡生還。
另一個年輕婦女的屍體被發現時,身體奇怪的趴着拱起背,背上壓慢磚頭碎片。當搜救人員把女子擡出來時,卻赫然發現她身體下有一個還有氣息的嬰兒!她弓着身體,是爲了拼死保護她的孩子!搜救人員後來在她身旁的床上,發現了她的手機,上面打了一個沒有發出的短訊,寫着:“親愛的寶寶,如果你能生存,一定要記得我愛你”。看到這個短訓,在場人士無一不悚然動容。我看到這一段故事時哭了一遍,把這個故事記下來的時候,還是哭了第二遍。
一個老師在地震時一手抱一個孩子逃命,她捨身保護孩子。兩個學生活了下來,但老師被發現時身體被壓得斷成兩戳,臉容 血肉模糊。她捨身為小學校長的父親知道後老淚縱橫,卻説道:“我可以理解,作爲老師,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做的。”
他是一個中學生,他和同學一起被活埋。他們互相呼喊大家的名字,互相支持,互相鼓勵。廢墟中漆黑一片,陽光照不進來。漸漸,他同學的聲音開始微弱。他的好友對他說:“我快不行了,請你告訴我爸媽,我來生再作他們的兒子。”終於被救出來了,在團圓的一刻,他帶來了好友的遺言。
一對夫婦被發現相擁災場,丈夫背上壓着橫樑,已經斷氣,妻子在伴侶捨身相護之下幸運地生存,可能,她摯愛的人已經離她而去。
當然也有溫馨的小插曲,例如有一對小情人,男方被 救出,女友被困在廢墟裏兩日兩夜,男朋友在外邊守候,透過一個小小的縫跟她打氣,像她求婚。他溫柔的說:“我們結婚吧!你喜歡中式禮服,還是西式婚紗?聽説西式婚紗很漂亮,你會喜歡。”終於,兩天後,小情人得以在陽光下重逢。
今天是地震後得一個星期。找到生還者的機會愈來愈渺茫了。
今天2時28分,舉國一同默哀三分鐘,紀念災難中的死難者。
我身在上海,時鐘踏正28分時,突然街上的車子全部響起喇叭。我和同事走到窗前,看到一個奇異的景象。
車水馬龍的街頭,仿如電影定格,一切都凝止了。車子在馬路停了下來,人在街上停了下來。除了車子連綿的響號,沒有其他聲音。靜止的畫面中,一群白色的野鳥卻來回的飛翔。他們可是地震死難者終於被釋放的靈魂?他們可是終於解脫了,可以自由翺翔了?
那是沉默的一刻,卻也沉默得心痛,沉默得蕩氣回腸。
我和同事誰都沒有説話,那一刻,沒有必要說什麽。

終於,三分鐘過後,車子的響號漸漸停下來了。片刻,車子又發動起來了,途人有開步走了。而我,帶着仍然激動的心,走進會議室會見客戶。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指定讀物有《唐山大地震》,當時無疑是很感動,但畢竟隔了二十年,那對我來說,只是歷史,只是文學。然而,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卻是新聞,卻是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生離死別,肝腸寸斷,都是真實的。我在電視裏看到斷腸的母親,慟哭的孤兒。他們不是歷史,還不是。他們沒有過去,不能被忘記。今天,他們還需要我們。逝者已矣,生者何堪?現在,就要看我們,我們多一份力,就少一個悲劇。
除了希望可以多出一份力,還有的就是... 我愛的你們,我要告訴你們,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存在,你們一定要記得,我很愛你們。雖然我很任性,但是,我的愛,從來沒有改變過。
14.5.08
他們不是一個數字
到今天,傷亡數字是多少?一萬二?還是已經更多了?對我們來說,一萬二還是一萬五,只是一個數字,然而對於四川的災民,或者有親人在四川的人來説,一個已經夠了。每一個都是生命,每一個生命的失去,都是一個家庭的家破人亡。
今天早上看電視新聞,溫總理視察災情,看望地震後的孤兒。一個女孩子不停的掉眼淚。溫總理握着她的手說:“別哭、別哭,政府會管你們,政府會管你們的生活,管你們的學習。”那個女孩子懂事的點着頭, 眼淚卻無法停住,她一邊用手背擦眼淚,一邊點頭。溫總理看着她,一時間也無言以對,沉默了一會,只是繼續輕輕的說:“別哭、別哭,政府會管你們的。”
我看着廢墟般的城鎮,女孩默默滴落的眼淚,我的心一陣抽緊,我的眼淚,也靜悄悄的流下來,而且,止不住。
失去親人的感覺猶新,我明白那種切膚之痛。我想,女孩那時候,擔心的不是生活和學習吧!那個時候,她連想不想獨活也説不定。失去親人的一霎那,我們願意用一切把親人換回來吧!我的外婆還算是壽終正寢了,如果小女孩還是看着家人被活生生壓死的,我真的不知道要多就才能擺脫那個夢魘! 她只是一個小例子。一場浩劫,造成了多少個這樣的悲劇?
幾年前我也去過四川的鄉村做義工,那種車子上不去的山路我走過,那種風一吹就會倒下的房子我去過,那種地方,是可以整條村子被埋掉的。我在想,我上次見過的孩子,家長,老師,他們還在嗎?我很難想象,這些我見過的人,是有可能遭遇不幸的。他們是立體的,活生生的人,不只是新聞圖片,一個數字,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自己奮鬥的目標,他們都是一個個寶貴的生命。而生命原來那麽不堪一擊!
6.5.08
七彩陽光中的金融研究論壇

之前在北京工作了幾個月的大客戶,是國内金融業老大。最近龍頭老大邀請我們梁老總到杭州演講,可是梁老總這個星期身在紐約不能赴約,只好由一個小老闆加一個新紥師妹,亦即是我,一起頂上。
星期一,我五點半起床,趕上八點鈡的飛機,展開了我的杭州三十小時。上一次去杭州,已經是十年八年前的事了。對杭州的印象已經很模糊,只記得在西湖的小舟上睡了一覺香甜的。這一次來,卻發現杭州已經發達多了,商業化多了。當然,在中國,十年已經如一個世紀那麽長了!
雖然在顧問界這麽多年,然而,獲邀出席國内這種的論壇當嘉賓,對我來說,還是一個有趣的新體驗。
在猶如大學講堂般的演講廳舉行,參加人數有二、三百的論壇本身固然不簡單,但讓我更記得的卻是發生在講臺以外的事。例如,中午,論壇的主持宴請嘉賓。在國内這種場合,喝酒少不了。我慶幸這只是紅酒而不是白乾。雖然說中午吃飯喝酒也比較隨意,但還是乾杯乾得一塌糊塗。素未謀面的一桌人,不停互相敬酒。這種敬酒,可不是大家坐在位子舉舉杯,而是輪流進行單對單的。一開始,只是主家敬嘉賓。然後,有一位客人禮貌的回敬。突然閒,像電影快鏡一般,大家都站起來彎着腰,杯子擧到鼻子前的繞着桌子走圈,不停的“我敬你一杯”,“我也敬你一杯”。一時間,到底誰敬了我,我敬了誰,下一個要敬誰,我都搞不清了。嗯,原來敬酒也有學問。酒量好固然需要,原來記性好也非常重要!
另一件我一定要寫下來的事情就是論壇完結時,主辦機構代表的致謝詞。我深深佩服她遣詞造句的豐富色彩!儘管下午一節演講時,我環顧四周,看到觀衆們很多都睡得東倒西歪,鼻鼾聲此起彼落如交響樂,她還是把所有演講者讚頌得有如諾貝爾獎得主般偉大神奇,而她的結語更是精彩絕倫!她以下面的一句話作結:“講者的演講猶如七彩陽光,讓我們沐浴在智慧的溫暖中!”哇!就算睡到一半,聽到這句話眼睛也亮了!這種話,你跟我想都想不出來吧!不要誤會我是有心揶揄,老實說,入鄉隨俗,我巴不得我學得會這套,跟同胞們溝通無間呢! 猶記得上次在北京做案子,客戶就一直說我們的建議不錯,可是文字不夠精煉。我們百思不解, 本地同事就問我們有沒有看過黨會議的報告。他說:國内的報告很多也是以口號作總結的,可能客戶希望我們能為建議寫幾句響亮的口號,以助他們對内對外宣導。我們一半是香港仔,一半是番書仔,能寫出流利中文也已經不錯了,還能指望我們學會作詩?看來公開試中文成績拿優的我,要在國内裝地道,中文還有待磨練呢!